近日,宾夕法尼亚大学(以下简称宾大)设计学院z6尊龙凯时集团官网宣布,此前曾在该校就读的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将被追授建筑学学位。追授仪式将于2024年的学生毕业典礼上举行,这也正是林徽因入学的100周年。林徽因的成就已经远远不需要一个学位来衡量,但设计学院院长弗里茨·斯坦纳 (fritz steiner)坚持认为,当年没有授予林徽因学位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她的女性身份,而这个错误如今需要被纠正。在以追授为契机的档案调查下,学者们还原了林徽因的求学经历,重新正视了一位在百年前受到性别不公待遇的女性,给予她迟到的认可和正名。
文 | 孙小野
启动调查程序
林徽因以在多领域的造诣广为人知,当她将被追授学位的新闻传到国内后,立即引起了广泛的传播。很多公众也是由此才第一次惊讶地发觉,以“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师”而著称的林徽因,当年竟然没有获得相应文凭。
同样的疑惑也出现在去年宾大的一次展览上。2022年初,宾大举行了一场名为“中国建造:现代建筑百年对话”展览,内容主要介绍了1918年至1941年间在宾大求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群体,溯源了他们在宾大的学习历程,展示了他们归国后的实践。在一块标注了所有人入学信息、毕业年份与学位的展板上,很多人留意到,在那23名中国学生中,林徽因是唯一的女性,也是唯一没有被授予建筑学位的人。
1927年2月12日宾大学士毕业礼,文章对林徽因、陈植与梁思成三人进行了特别说明(图源:philadelphia inquirer)
这样的生平细节,放在林徽因非凡的一生经历中并不显眼,但当它被置于同时期的横向比较中,就显露出了它的特殊性。在展览开幕式上,设计学院的斯坦纳院长也关注到了这一点,他对这种区别对待感到诧异,当即表示希望启动调查程序,如果核实林徽因符合毕业条件,就应当获得相应学位。
“斯坦纳院长此前就知道林徽因,还将林梁二人称为建筑界的第一夫妇(first couple)。不过对于林徽因的具体学业问题,这是第一次了解。”展览策展人之一、宾大设计学院副教授林中杰说,“此次展览中,还有梁思成、杨廷宝、童寯等人,他们这一批学生回国后创办了中国一大半的建筑院校,奠定了中国现代建筑的基础。在他们入学一百年之际,我们希望把这些中国建筑先驱的成就带回母校,展现给美国的学者。这本身就是一次里程碑式展览,没想到也成为了追授林徽因学位的契机。”
追授学位需要有一套非常详细严谨的论证,林中杰介绍,在宾大设计学院,从未有过在人逝世后追授学位的先例。他说:“即使在整个宾大的历史上,唯一一次追授是给一位入伍后不幸战死的学生,那也已经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这套程序已经半个多世纪没有启用过,所有事都要摸索着进行。'
好在宾大的建筑档案馆收藏了林徽因完整的学习记录、成绩单等。在启动调查程序后,档案馆馆长协助了材料审阅,多位教授也参与其中。林中杰说:“相关资料保存了近百年,纸张早已泛黄,很多手写字体模糊不清,难以辨认。我们需要仔细分辨科目编码名称、对应学分与成绩,然后代入进当时的学分体系里进行核算。”
浮出历史
这些历史材料显示,林徽因当年注册入读宾大艺术学系,在完成本科艺术课程的同时,她还修读了大量的建筑学课程,其数量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选修的范畴。
“林徽因完成了建筑学本科学位的大部分必修课程,取得了所需的 72 个学分中的 61 个。其中有两门建筑必修课是她不能选的,一门是会使用男模特的绘画写生课,另一门是要去建筑工地现场的建筑施工课。“宾大设计学院官方解释。长期研究相关史料的前宾大规划系黄振翔教授做过比对:“如果不计林徽因不能修读的那两门课程,她和梁思成拿到的建筑类学分其实是一样的。”
“我们还将林徽因的成绩与同时期的优秀男生作了比对,比如国内知名的梁思成、童寯,以及路易斯·康(著名现代建筑大师),发现林徽因的成绩并不比这些男生逊色,有些甚至更好。”林中杰说。
即使修读了大量建筑课程,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在身份上,林徽因作为女性,一直被建筑系排除在外。1920年代,宾大建筑系在业界内正处巅峰,其学生在设计竞赛中屡获大奖,培养出了大量出色的职业建筑师。学院公告显示,有四年时间,宾大获得的奖项数目,已经超过了其他学校及工作室加起来的总和。16岁曾跟随父亲游历欧洲的林徽因,早就表达了想要成为建筑师的愿望,宾大自然是她的目标院校。可惜,这所拥有雄厚师资力量的院系在当时不准女生入读。
关于林徽因的入学情况,此前一直存在许多谬误,有的说法提到她是在1924年入学时才得知无法进入建筑系,有的甚至认为林徽因来宾大主要为了陪伴梁思成,所以主动选读了课业更轻松的艺术学系。实际上,根据黄振翔翻阅档案馆中的《赖尔德文稿》,即当年学院院长的材料,其中包含了好几份关于林徽因入学事宜的书信,显示出她早在入学前,就为进入建筑系进行过极力争取。
这些信件包括了中国妇女出国留学委员会秘书、中国驻美公使馆秘书的数次引荐和请求。“从1923年11月一直到1924年3月,19岁的林徽因想尽办法与校方沟通,还请自己的父亲林长民托人说情,希望以自己优秀的成绩和履历打动校方。”黄振翔说。但赖尔德院长多次重申了这是校董的硬性规定,拒绝了她的申请。
在几十年前,高校拒录女生的情况非常普遍,这背后有社会风气、性别偏见、婚姻模式等诸多因素。据哈佛大学美国文明史博士钱满素的研究,女性高等教育在十九世纪中叶才开始发展,而且很长一段时间多是以小型女校的形式,社会在疑虑女性接受大学教育正当性的同时,还认为男女同校不易管理。这可能也是宾大建筑系不招收女性的原因之一:建筑学业繁重,经常需要在绘图室夜以继日画图,甚至通宵赶设计作业,这意味着一个处于婚配年龄的女生将和一大群男生长期共处一室,有违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规范。
1926年林徽因为当年宾大女本科生年鉴绘制的插图之一(图源:宾夕法尼亚大学档案馆)
在书信回复中,赖尔德院长曾建议林徽因转报别的院校,但林徽因不懈地坚持和请求,希望获得建筑旁听生的资格。院长后来表示,林徽因可以入读艺术学系,在满足本学科要求的情况下,超额选修其他建筑课(除了不许女性修读的那几门)。林徽因接受了这一建议。
处于女性层层受阻的社会环境中,林徽因在求学上表现出了超越时代的果敢勇气,目标非常坚定。这些书信也表明,林徽因在明知将来没有学位,而且会有双重学业负担的情况下,依然义无反顾地报考,这已经是她当时能为自己争取到的最佳方式。
纪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剧照
疯狂的课程表
根据更多的考证,林徽因在学生时期的形象变得鲜活,比起那种弱不禁风、小鸟依人的形象,她更像遇事果决、性格刚毅的 “大女主”。“这一批留洋学生报国之心强烈,而且在外经济花费不菲,所以他们大多数都会希望尽早完成学业回国,课业压力很大。”仔细梳理过相关档案的黄振翔说,“再加上林徽因在入学前已经请托了很多人,以她的性格,是绝不会饶恕自己学习失败的。”
艺术系和建筑学系本科原本都是四年制,在学分制的毕业要求下,艺术系平均每学期要拿到9个学分,建筑系比艺术系忙碌很多,要拿到13个。而林徽因,平均每学期拿了18个学分。在同时读了艺术与建筑两个专业的必修课的情况下,从入学到本科毕业,林徽因只用了短短两年半的时间。
这样近乎疯狂的学习强度,在她的选课表里有更直观的体现。林徽因在宾大唯一目的是学习建筑,1924年夏天入学后,为了尽快先完成艺术必修课,她一学期内选了10门课,包括水彩画、画法几何以及欧洲史、法语等。在她的选课表里,每周上课时间都要40多个小时,再加上作业和温习时间,几乎每天都要学习至少10小时以上,而且最终每门课评级都是良好甚至卓越(distinguish)。第二学年,林徽因成功以优异成绩获准跳级到大三,开始按自己心意主攻建筑学科科目。
林徽因成绩表(图由受访者提供)
大三开学不久,林徽因曾接受了当地报刊的采访,从中或许可以看出她强大的学习动力来源。文章里,20岁出头的林徽因对于国内建筑艺术的状况十分愤慨:“至今还没有多少中国建筑师......我们悲伤地看到,我们本土的、特色的、原初的艺术正在被那种‘跟上世界’的狂热粗暴所剥夺”。她在顶尖的院系求学,就是为了“学习所有艺术的基本原理,用以设计建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1933年,林徽因于河北正定开元寺考察
然而,就在林徽因踌躇满志、刻苦读书时,忽然遭受了重大的人生打击,电报传来噩耗——她的父亲林长民被流弹击中身亡了。作为长女,林徽因想要即刻回国,照料家中事务。但亲友们纷纷劝止,他们希望她保重身体、安心学习,学成后为中国艺术界做贡献。由此可以看出,亲友对于林徽因学业不遗余力的支持,以及当时民族大义的份量。“当年这帮留学生到美国要经历好几周的海上航行,然后从西雅图乘坐火车来到东海岸,路途非常辛苦。”林中杰说,“如果林徽因选择当时回国,学业肯定也中断了,等于她咬着牙、忍着悲痛完成了最后一年的学业。”
在大四的第一学期,刚刚经历丧父之痛的林徽因不但要修读远超学院要求的18个学分,还受聘了两个兼职职位:教员助手及指导老师。这也意味着,入学仅两年多,林徽因已经可以辅助主讲教授工作,还能给低年级学生授课了。这两项聘任是对林徽因优秀能力的极大认可,学院称,“这是一项非常高的荣誉”。
林徽因的聘任卡(图源:宾大《赖尔德文稿》第31箱第11卷宗)
林徽因于1927年2月学士毕业,曾经婉拒她入学的赖尔德院长为其写了言辞恳切的推荐信:“林徽因小姐在学业追求上极度认真且成绩优异。她在品格、教养、心智和天赋方面,都显示最佳的素质。我衷心地赞扬她。”“从当时的记录来看,很明显林徽因想要学习建筑并成为一名建筑师,并且她后来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现任院长斯塔纳在近日的学院公告中说,“随着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她没有被授予学位的原因很清楚,就是她的女性身份。”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调研审阅程序后,学院整理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其中包括林徽因的生平、学业记录、职业成就、史料考证等。斯坦纳院长向设计学院的全体教师们介绍了林徽因的情况,大家都对追授学位表示支持。至此,院长向宾大正式提出了申请,请求追授林徽因建筑学学位。经校方研究同意后,学院与林徽因家属取得了联系。今年8月下旬,林徽因的外孙女于葵应邀前往宾大拜访,斯坦纳院长从办公桌里掏出了已经印制好的毕业证,在场的人都很激动。林中杰说:“那张学位证书和其他宾大学生拿到的一模一样,只是毕业年份写了1927年,也就是林徽因本应该拿到学位的那一年。”
关于追授学位的相关工作还在继续。林中杰介绍:“这是一件严肃且庄重的事情,因为林徽因在国内的关注度很高,所以我们做了更细致的准备工作,包括在国内开设展览等。”学院最终定于在明年的毕业典礼上进行正式追授,正好是林徽因诞辰120周年,也是她入学100周年。到时候几百名毕业生、上千名家长和嘉宾都会在场观礼,还会通过网络进行全球直播。届时林徽因的家属将出席,在毕业典礼上,代她领取那一张迟到了近百年的建筑学学位证书。
偏见与正名
1934年,也就是林徽因入学十年后,宾大建筑系终于同意开放招收女性,并开始为之前修读建筑的女性补授建筑学位。“当时林徽因已经回到中国,而且国内很快也进入了持续的动荡期,所以这件事一直被搁置。”林中杰说。
据宾大建筑系学院负责人介绍,20世纪20年代,在宾大希望学习建筑的女性不在少数。她们和林徽因一样,都是艺术学士。有四人像林徽因一样完成了学分要求,后来被补授予建筑学学士学位,其中有一位是乔治亚娜·波普·伊特曼(georgiana pope yeatman),后来成为了美国费城城市建设部第一任女主任。
宾大建筑系开放招收女性时,距离宾大建校已经将近两个世纪。斯坦纳院长坦言:“我们要承认学校早期的一些女学生所面临的障碍,并为她们的勇气、创造力和决心喝彩。”
以往在对于这段大学生涯描述里,林徽因的名字总是和梁思成同时出现的。这种情况不光发生在林徽因身上,比如在林徽因入学后的近30年后,后来成为美国著名大法官的金斯伯格以优异成绩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攻读王牌法律专业。开学伊始,院长就问学院内500多名学生中仅有的9名女生:“如何正当化自己占据了一个本属于男生的法学院席位?”与丈夫共同入学的金斯伯格在窘迫中只好撒谎:“为了更了解我丈夫做的事”。
相比于林徽因呕心沥血的职业成就,很多人更喜欢从各种角度解读她的感情生活,分析她和异性的往来、揣测她和其他女性的关系、对她的外貌进行打分等等。在这些讨论中,林徽因总以“民国第一才女”的形象出现,而对于她的“建筑师”职业身份,一直面目模糊。
此次追授,再一次明晰和强调了林徽因在专业上的目标和追求。对于她回国后的经历和成就,很多人已经熟知。她考察和记录了大批中国古代建筑遗产,梳理和构建出了中国建筑史的研究体系,她开创了中国建筑教育的先河,还在重病中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国徽等重要设计,始终在为保护古建筑持续奔走。
有人质疑作为“建筑师”的林徽因,没有留下多少建筑作品,学术论述著作上也明显少于梁思成。事实上,因为持续的战乱和颠沛流离,林徽因几乎没有进行建筑实践的机会。而在饥贫交加里,她还需要承担起大量照顾子女、料理家务的责任,努力维持一家老小的基本日常,为梁思成的生活提供保障。这显然不是她擅长的领域,在给友人的信中,林徽因说:“我必须为思成和两个孩子不断地缝补那些几乎补不了的小衣和袜子……这比写整整一章关于辽、宋、清的建筑发展史或者试图描绘宋朝首都还要费劲得多。”
“在与爹爹共同的事业奋斗中,很多有妈妈参与并做出重大贡献的工作,林徽因只是‘编外’人员,常常没有头衔也没名分,却又是父亲团队中不可缺少的,甚至是灵魂人物。”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在其回忆文章里曾说,“她受过与她同时代女性相比更好的教育,有独特的艺术禀赋和才华,却由于时代的、社会的种种限制而无法充分发挥。尽管如此,她一生都在为中国的文化建设默默地作着开拓性奉献。”
纪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剧照
1955年,林徽因因肺病早逝,她的墓碑上只刻了七个字:建筑师林徽因墓。相比于其他头衔和名号,以及成为妻子、母亲,林徽因选择了用职业定位自己的一生。在因追授一事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梁再冰感慨:“百年之后,母亲得到她母校的承认,让我想起她当年选择建筑专业时的勇敢与坚定。她用自己的一生证明,她是一位真正的建筑师。”
据学院负责人介绍,如今宾大建筑系56% 的学生为女性,53% 的常设教职员工为女性,其中包括建筑系主任胡如珊,她也是首任华人系主任。这种改变缓慢而坚定,在一代又一代的女性集体接力下,性别偏见和阻隔被一点点挪开,智识的大门一旦打开就不会再被关上。
(感谢黄振翔提供的相关档案图片)